公益界人士察覺到,這其實是一個人們樂于表達善意并且付諸扶助行動的時代。見到困難的人,立即出手捐款捐物,在信息極速擴散的互聯網世界里,人們的情感共鳴一下子就會被點燃。 同樣需要思考的是,在如此便捷的時代里,數以億萬計的網友通過互聯網捐錢,項目效果如何,怎樣看到他們的愛心著實落地?從“郭美美事件”、“羅爾事件”再到抗疫和洪水救災,網友對公益項目的透明和專業化的期望值持續攀高。 近日,騰訊公益全面升級“回響計劃”,公益探訪不僅以圖文、直播和視頻的形式記錄,并跨界聯合騰訊音樂人、騰訊影業、閱文集團,將音樂、微電影和文學創作融入公益話題里。 一個個熱點公益事件追溯還原,生動展現了項目的進展和實際成效,通過互聯網公益平臺直達捐贈人,極大提升項目的透明和專業化提升。 數十首音樂創作 源于鄉村、孩子和長城的公益故事 2021年圣誕節前夕,來自寧夏固原的嘉鈺在北京嫣然天使兒童醫院免費完成了腭裂修復手術。如何讓小嘉鈺等孩子能在手術前后得到慰藉?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由此在兒童醫院一樓娛樂區展開,主角是騰訊音樂人,以及正在接受治療的唇腭裂患兒及其家人。 去年12月15日,騰訊公益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旗下騰訊音樂人平臺 聯手發起的“2021小紅花回響音樂季”公益探訪營之旅正式啟動。 公益探訪營之旅由騰訊公益攜手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兒童素養教育計劃”項目、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藝術改變鄉村”項目、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員加油包”項目、嫣然天使基金“重塑唇腭裂兒童笑顏”項目共同開展。 30名音樂人由海選選出,其后走訪四大公益項目所在地,用音樂、視頻、直播等方式進行記錄,用音樂傳遞愛與能量。 “小紅花回響音樂季”公益探訪營的初衷,是用音樂藝術激發大眾對公益的向善之心。在公益探訪結束后,騰訊音樂人即將在春節之后,舉辦一場線下的創作營結營儀式,現場演唱“小紅花回響音樂季”探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進行數十首公益音樂創作,并且將推出原創數字公益專輯。 四部微紀錄片春節后發布 用鏡頭紀錄社會變遷 我國現有1731余萬視障人士,而“持證上崗”的導盲犬不足200只。在陜西目前有6只導盲犬上崗服役,西安卻有7萬余名視障人士。從一只幼犬成長為一只合格的導盲犬,需要學習并通過30多項嚴格的科目,掌握技能后適配給符合條件的盲人。 導盲犬在日常是如何幫助主人的?去年12月,騰訊公益和騰訊影業視頻號做了一場“回響計劃”直播,用盲人和導盲犬的第一視角,帶領大眾跟隨西安市蓮湖區陽光使者導盲犬發展服務中心導盲犬“高興”,體驗導盲犬和主人搭檔的一天,買菜、坐地鐵、過十字路口等生活場景,引來近20萬人次網友觀看和熱議。 2021年11月,騰訊公益“回響計劃”首次攜手騰訊影業“青年導演培養計劃”,希望以影視的形式,呈現公益故事。楊雨豪、羅潤霄、王豪、高書四位青年導演將鏡頭聚焦公益事業,分別圍繞導盲犬公益計劃、罕見病醫療援助工程、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山西受災文物搶險保護四個公益項目展開微紀錄片拍攝。 四部微紀錄片將于2022年農歷春節后陸續發布,在線上發布微紀錄片的同時,還將邀請公益項目發起人、公益領域專家、媒體人、愛心志愿者舉辦線下觀影會、項目探訪及公益研討會,共同倡導關注社會熱點公益話題。 從“小人物”看鄉村振興 用文字講述時代故事 如何將鄉村振興過程中感人的公益事件記錄下來,“回響計劃”想到了讓精于文字的作家們來辦這件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閱文集團白金作家意千重,是首位參與到“回響計劃”的作家。她親身深入多個公益項目當地探訪體驗,也將推出公益隨訪文學作品,希望以豐滿的故事內容,讓更多文學愛好者了解并參與公益。 意千重探訪的其中一站,是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的“點亮鄉村光明萬家”項目。2018年9月,四川省什邡市元石鎮花橋村裝上了第一盞LED太陽能路燈,編號“GE-00001”。這些路燈由當地村民自籌建起,從捐助開始,項目就確定了每盞燈都要有“電子身份證”,信息徹底公開透明。 公益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回響計劃” 回溯善心萌芽的那一刻,正似“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自去年99公益日起,騰訊公益的“回響計劃”至今共完成21場主題傳播,包括長城保護、希望工程等多個項目的回訪以直播+紀錄片形式進行,官方視頻號播放量超過3300萬次,直播收看量達75萬次,有超300家機構加入自傳播,觀看量超過8000萬次。 與傳統公益做法相比,公益傳播現在加入了音樂、微電影、文學作品等多種表達形式,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和流行的表達,也無形中推動著公益事業往更高的透明度上可持續發展。 如今在騰訊公益平臺上,有10萬多個不同類型的公益項目在持續展開,大至各種大病救治扶危解困,小至為鄉村學生送上一盞臺燈,諸多案例都真實記錄著時代與社會變遷,通過“回響計劃”,其實就是在了解當下中國。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